或許是因為年輕,一通電話,一個msn視窗,翻到一張地圖,也許下一刻就會在山裡,在海邊,或是在都市裡探險。不一定有目的地,只要決定一個方向,就可以奮不顧身的往前,即使是迷路,也是一種驚喜。


旅行是一種逃離現實生活的方式,離開熟悉的瞬間帶給人未知的期待,抵達陌生的當下卻代表著結束旅程的開始,最後都要如迴力球般,彈回原本熟悉的地方。旅行於我,紀念曾經來過的方式,往往只是,也只能是瞬間的擦身,與這個地方的空氣、人情、建築、風景的擦身。

當然,也會有再訪的時候。台灣很小卻很美,令人忘不掉的海洋、溫暖的微笑、建築、街道,乃至花香,會讓我在告別時偷偷與這片土地約定,我會再回來的...


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,文化發祥地,連續三年的造訪,這個地方曾經出土過大量的石棺,到這裏都會有種神祕又安靜的感覺。


2006年摸索著到了這裡,太巴塱部落的叔叔伯伯們正在準備祭典,一邊對我們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,準備豐年祭的傳統。

移動的方式,決定了如何與這個地方接觸,每種移動都有它的視角與樂趣,在台灣的旅遊,我這樣走過:

*坐火車。轟隆隆隆,不時要鑽過隧道,一過隧道往往會有不同的驚喜。街道與住家是看不清了,大概只有大片大片的海洋,可以好整以暇的觀賞。最常搭乘的路線是北迴鐵路,在瑞芳進入山城,在火車上的獨特氣味,好像是帶領著探險的通關密語,一路開往好山好水的宜蘭、花蓮、台東。


花蓮的鐵道,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包夾著的花東縱谷上緩緩行進。


花蓮回台北的火車上,已近黃昏,窗外的房子山啊海的都朦朦朧朧的。

*騎機車,一種豪情,尤其是台灣東部筆直的綠色的無人爭道的大路上,與空氣的接觸那麼貼身,花香的撲鼻不需要透過窗戶,貪婪的大口呼吸,好像可以吸到記憶裡,眼前的風景隨即拋在身後,恣意穿梭,不喜歡可以隨時掉頭。追風少年這名詞,應該最適合形容機車騎士。
PS 東部騎車,小心撞到牛。


很少騎車,所以總是橫衝直撞,但還是很享受在花蓮騎車的感覺。


夏日在花蓮騎車是撲鼻的花香,是因為這個嗎?

*開車,我總覺得年輕人開車是長大的一種表徵,舒適而不怕風吹日曬雨淋,興起就來段廣播音樂,尤其是轉到當地的廣播,最切合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情的旅行。


只有去南投玩的時候是開車吧,東奔西跑卻最喜歡邵族伊達邵的街道氛圍。

*走路,最緩慢的方式,因為慢,可以好好思考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,一步一腳印,汗滴與呼吸,可以確知自己真正存在。曾經從公館走到新莊,一邊聽戴佩妮的歌,一邊前進;後來又跟著大甲媽祖從大甲走到新港。走吧,很慢,也很快活。


走路的照片不多,在遶境的時候也無力照相(太累了),只有走過西螺大橋前的些許興奮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ps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